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交流之桥
——中美两军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交流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携手并肩,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记者尹航摄
携手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11月13日至21日,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和第十三次研讨交流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及州国民警卫队拉里叶军营举行。
此次联演和交流,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北京会晤涉军成果共识的重要军事外交活动,也是加强中美两军官兵交往、深化务实合作的实际举措。
寒暑更迭,时光荏苒。自1997年开展首次研讨以来,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交流活动已走过整整20年历程,双方共开展了13次研讨交流、6次指挥所推演和5次实兵演练,实现400多人次互访。
从北京到华盛顿,从昆明到西雅图,从海南岛到夏威夷……持续深入的交流活动,不仅为中美两军互学互鉴、深化互信提供了重要平台,更释放了超出双边范畴的丰富战略意涵,体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意愿。
两军官兵正在进行联合作业 黄远利摄
研讨交流现场 黄远利摄
一系列新特点新亮点,标志着两军联演和交流再次迈上新台阶
“一,二,go!”,“一,二,起!”
急促响亮的中英文混合口号声此起彼伏,中美两军官兵混合编组,在一条小河上快速架起简易绳桥,救援人员仰身飞速沿桥抵达对岸,随后装载伤员的担架也通过绳桥送到了安全地带……
这是11月19日,在拉里叶军营进行的中美两军实兵演练现场的一幕。
此时,自13日开始的演练和交流已步入尾声,几天下来,两军官兵的配合已十分默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明白彼此的意思。
指挥所推演现场,双方人员正在紧张作业 黄远利摄
今年的活动,中美两军共派出170余人参加,分研讨交流、指挥所推演、实兵演练3部分组织实施。
在研讨交流阶段,中美30名军地专家,以应对洪涝灾害为背景,围绕“洪水灾害威胁的气候模式及预警领域的国际合作”“洪涝灾害管理机制及军民协作”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8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近百人次就73个问题互动探讨,互相分享参加国内国际救灾的成功经验,有效深化了对彼此抗洪抢险工作体制机制的认识。
在指挥所推演阶段,双方各派出35人参加多国协调中心,以今年3月某国发生严重洪灾为想定背景,采取临机导调的方式提供作业条件,演练了中美两军在被困人员救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应急抢修和任务移交等方面的联合行动筹划,处置各类情况11种,形成近50份简报。
在实兵演练阶段,中方官兵与美太平洋陆军和俄勒冈州国民警卫队人员混编为2个搜救组、2个工兵组,围绕搜索、绳索救援、单绳桥等6项内容展开演练。两军官兵在肩并肩演练中相互借鉴优长,在顶撑支护、狭小空间营救等课目中,双方通过相互观摩、探讨交流,不断优化操作程序,大大缩短了原有作业时间。
美国海岸警卫队向双方演示直升机水面搜救课目 记者尹航摄
演练中,美方人员对我军官兵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顽强的战斗作风表示赞叹,多次邀请中方演示作业。美俄勒冈州国民警卫队搜救指挥官卡勒布托姆蒂说,从中国军人展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可以看出中国军队非凡的专业程度和训练态度,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演练和交流有许多“不同寻常”之处:邀请国家民政部、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美国家气象局、海洋局等单位人员全程参加,进一步提高了研讨交流的层次,拓展了军民融合深度;在指挥所推演中首次采用东盟防长扩大会通过的多国部队救援标准作业程序,并首次使用信息系统,加深了双方对国际救援行动方法程序的理解认识;我方参演人员首次全部入住美军营,两军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娱乐,让交流更加深入,进一步增进了解互信……
这一系列的新特点新亮点,标志着双方交流活动再次迈上新台阶,也在中美两军交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研讨交流中,双方围绕应对洪涝灾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记者尹航摄
20年不断拓展深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两军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19日下午,中美两军参演官兵进行了一场混合编组的篮球友谊赛,赛后美方向每名中方人员赠送了印有此次活动字样的迷你篮球,我方也向美方赠送了有八一队世界冠军签名的乒乓球拍,美军一位将军高兴地说:“这是中美乒乓外交的延续!”
小小的礼物,折射出的是双方在长期交流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回顾20年的探索与实践,既有辛勤的劳作与汗水,更有丰收的成果与喜悦……”在这次的研讨期间,双方共同回顾了20年的合作历程,总结了经验启示。
1997年10月,中美两国元首在会晤期间达成共识:两国就人道主义救援和减灾问题通报情况,进行讨论,交流经验。
当年12月,两军在美国国防部以“双边军事关系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原总政群众工作部部长马述宽和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希尔,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参加人道主义救援与减灾行动情况。正是这次简短的研讨,开启了双方机制性交流的序幕。
双方人员围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问题进行交流 黄远利摄
双方人员听取美海岸警卫队搜救直升机情况介绍 黄远利摄
20年来,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交流活动一步一个脚印、持续走向深入,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中美两军间最为成熟的互动机制。
——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20年里,双方理论研讨内容涵盖应对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形成一大批具体成果。2012年第8次研讨期间,双方首次围绕参加国际救援行动进行了联合室内推演;2013年第9次研讨期间,双方陆军部队首次开展了联合实兵演练,实现交流活动从室内走向实兵的重要突破。
——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双方代表团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步发展到最多时的220余人,先后有20多个国家军队派出代表现场观摩指挥所推演和实兵演练。今年活动期间,数十家国内外媒体跟踪报道,先后刊播发文字、图片、视频报道1600余篇,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充分展现出这项活动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交流课题不断向实战贴近。从98抗洪、汶川抗震,到“卡特丽娜”飓风救灾,双方的理论研讨始终与两军实际任务紧密结合,共同探讨抵御灾害的对策方法,交流各自成功经验。今年,双方不仅在指挥所推演中使用了3月某国洪灾的真实数据,还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生6.9级地震后,临机利用灾害普知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围绕相关救援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美双方实兵分队围绕演练科目进行交流 记者尹航摄
20年风雨兼程,20年持之以恒。交流活动见证了中美两国关系不断走向成熟,更为推动两军务实合作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持续的交流中,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减灾是一项受到人类尊敬的崇高事业,是拯救生命、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美两军联合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减灾,有利于造福民众,符合两国军人和两国人民的愿望;两军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领域能力各有优长,应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提高两军应对灾害的能力……
这些重要共识,是两军未来继续深化合作的基石,更为两军乃至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军交流救援减灾专业装备使用经验 黄远利摄
放眼未来,中美两军有责任携手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我对中美两军未来的密切合作充满信心!”
11月19日,联演和交流活动的闭幕式上,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罗伯特·布朗上将的一席话,道出了双方共同的心声。
任何事物的不断发展,背后必有深层的原因和动力。
相互观摩了解对方救援减灾常用装备 记者尹航摄
中美两军的这项交流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20年,并形成完善机制、取得丰硕成果,根本在于双方始终秉持着共同的精神:国与国之间虽有差异,但对生命的尊重、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尊崇、对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求,跨越大洋、超越国界。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军委政治工作部群众工作局负责同志谈到,中美两军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减灾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20年来的交流让双方都深切感到,进一步深化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的交流合作,不仅惠及两国人民,也符合亚太各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期待。
两军官兵开展战场急救课目交流 黄远利摄
从近年交流情况看,中美双方始终高度重视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展现出极大的诚意,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以今年活动为例,双方先后举行了3次计划会,就交流的主题、科目、组织、实施、评估、保障等反复磋商、精心筹划。作为东道主,美方做了十分周密的准备,全程保障公务活动交通,免费提供洗衣房、健身房、运动场地等设施,军营食堂按照中方口味调配饮食等,这些细致的安排,体现了美方对活动的重视。
战伤救护演练现场 黄远利摄
在今年的活动中,中美双方还多次共同展望了对未来交流合作的愿景。
中方观摩团团长、南部战区陆军司令员张践少将在闭幕致辞时表示,希望中美两军深化合作、拓展交流,共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相信本次联演和交流将是中美两军交往的新起点,未来“跨越大洋的握手”一定会更加坚定有力。
美方观摩团团长罗伯特·布朗则在记者会上谈到,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交流,对美中两国两军务实合作至关重要。中美两军应为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携手努力,进一步丰富交流和演练科目的内容、增加复杂程度,不断扩大交流活动国际影响。
两军官兵在联合演练中密切配合 黄远利摄
抚今追昔,意在行稳致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
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主任胡昌明少将说:“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的中美合作和两军关系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中美两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繁荣、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上肩负共同责任。双方应把握好时代大势和政治方向,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务实的态度,携手并肩,推动包括人道主义救援减灾在内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可持续深入发展,为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我军官兵沿单绳桥攀向对岸 黄远利摄
演练结束后两军官兵合影 黄远利摄
双方围绕演练和交流的细节问题进行商讨 记者尹航摄